English>>

疾病专区 > 肝病专区

网络调查突现乙肝诊治观念误区

2008/8/27 15:54:00

    日前,国内首次乙肝治疗预期调查“新鲜”出炉。这项调查结果显示:有36.2%的受调查者希望通过半年时间彻底治愈乙肝。与此同时,仅有37%的受调查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本次调查由《生命时报》、搜狐健康频道联合主办,在历时六周的时间里,超过一万人在网上参与调查,其中包括慢性乙肝患者和家属,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对此调查结果表明,乙肝病人对于疗效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预期,很容易受到误导,其治疗也容易“误入歧途”。为此,我们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教授来谈谈乙肝治疗的相关知识,希望2位专家的讲座能帮助乙肝患者建立起正确的预期,引导患者走上“希望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
    金牌、银牌和铜牌

    近年来,乙肝病人的治疗经常受到干扰。对此,庄辉院士解释道,慢性乙肝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患病后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受到不少歧视,个人乃至全家都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患者求治欲望特别强烈;另一方面,乙肝病人比较年轻、自主性很强,而社会上流传大量错误信息,又让他们不断产生错误的期待。求治心切与错误信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乙肝病人很容易受到误导。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乙肝治疗的目标,庄辉院士进一步解释说,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如能实现表面抗原转换,当然是最好的结果,这相当于运动员赢得了金牌;如果实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相当于赢得了银牌;如果可以抑制乙肝病毒使乙肝病毒的DNA(核酸)转阴,则相当于赢得了铜牌。
    一味追求表面抗原转换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并不现实,这就好像只有极少数运动员才能拿到金牌一样。乙肝治疗若能抑制乙肝病毒使其DNA(核酸)转阴,在此基础上,达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大多数乙肝患者是能够达到这一治疗目标的,达标的关键是选择抑制病毒力强、血清转换率高、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并能坚持足够的疗程。 

不科学预期三宗罪
■ 治疗目标不科学
许多患者不了解,即使经过抗病毒治疗,最终也只有不到5%的患者可以实现表面抗原转换,即表面抗原转阴而表面抗体转阳,达到乙肝治愈;
■ 治疗手段不正确
很多患者没有认识到,抗病毒治疗是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手段。忽视抗病毒治疗将导致乙肝病毒大量复制,最后使疾病进展到晚期;
■ 治疗过程不坚持
事实上,如果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至少应坚持2~3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达标停药后也需要定期去医院随访监测。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 
    起点、拐点和终点

    侯金林教授以“起点、拐点和终点”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乙肝治疗的整个过程。
    “起点”是指选择合适的治疗人群,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开始治疗;
    “终点”是指病人治疗到什么时候可以停药。虽然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但治疗达标后,再巩固用药一段时间是可以停药的;
    至于“拐点”,侯金林教授指出,这是近期根据乙肝治疗“路线图”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观念,主要强调根据病人早期治疗应答的情况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以达到优化长期疗效的目的。
    所谓治疗“路线图”,以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为例,患者服用该药半年时检测乙肝病毒DNA(核酸),如果乙肝病毒DNA(核酸)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或病毒载量每毫升血中低于300个拷贝,则成为完全病毒学应答,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同时可延长随访间隔;如果治疗半年时乙肝病毒载量降到每毫升血中300-10000拷贝之间,则称为部分病毒学应答,对此类患者需加强随访,必要时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治疗半年时乙肝病毒载量每毫升血中仍高于10000拷贝,则需缩短随访间隔,同时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或换药。
    “路线图”是基于国内外乙肝药物临床试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专家共识,给予每个患者的个体应答,来调整后续治疗策略,不仅可以优化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案,避免走弯路,而且实现个体化治疗,在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疗效。通过“路线图”对患者的治疗进行监测和管理,这一原则对所有核苷(酸)类似物都适用。

来源:(新闻晨报) 责任编辑:(华检医疗网整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