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理驿站

心理专家电话催眠 青川灾区少年放松入睡

2008/8/15 17:31:00
    某日中午,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线在成都四川大学和青川成都军区驻滇某师装甲团坦克二营帐篷之间拉开。四川大学办公室里,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格桑泽仁教授拿起了电话,而电话的另一端则是青川灾区少年王显涛。格桑泽仁教授将通过电话对这名15岁的少年实行远程催眠,让他在催眠中释放压力。记者分别在四川大学和青川军营的帐篷里见证了这次远程催眠。

 据悉,这是远程催眠首次运用在震后心理治疗上,也是首次面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神秘电话

 8月7日,格桑教授意外地接到来自坦克二营5连指导员褚东的电话。而褚东打来这个“冒昧”的电话全是为了一个灾区少年。

 褚东所在部队驻地旁的安置点里,有一个15岁的少年王显涛,在大地震中,他一下子失去了6位亲人。地震让这个15岁的少年充满心理恐惧。从此,这个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少年对什么事都厌倦无味,而且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想和别人交流。所以,褚东寄希望于曾为部队战士做过心理疏导的格桑教授,希望他能帮帮这个少年,让他重新找到信心。

 听完褚东的介绍,格桑教授分析了王显涛的情况:这个孩子的心理疏导必须经过3次以上才能见效。“第一次可以由我来做,我可以把心理疏导的技巧传授给你,后面的两次就由你和他交流,这样效果更好!”

 两人约定,电话催眠在8月11日中午12时30分开始。

 8月9日早晨,记者驱车直奔青川王显涛的家。王显涛的父母——一对老实的中年农民夫妇出来迎接。王显涛的爸爸告诉记者,在这次地震中,和孩子很亲的外公、外婆和小舅舅遇难了。住校的王显涛从此再也不愿意回家,“还回去做什么,亲人都死完了!”说着,王显涛的妈妈眼圈都红了。

 电话催眠

 逐渐进入地震场景

 8月10日12时30分,褚东和格桑教授约好的催眠时间。

    四川大学行政大楼211室,格桑教授关上办公室的门。而王显涛则坐在帐篷的床上等着。

 12时35分,孩子拿起手机。“你好,我觉得这名字挺好的。”格桑教授和缓地向孩子发出指令:“闭着眼睛,把坐在床上的造型描述给我。你坐在床的哪个位置,腿是否悬空?右手接电话,左手怎么放?”格桑教授同时作着记录。

 “如果让你闻花香,希望什么花?”“菊花。”“那想想闻到菊花的感觉。开始吸气、吐气,肩膀放松。”格桑教授对着电话做着吸气、吐气。电话的那一端,王显涛闭着眼睛,手拿电话慢慢躺在了床上。“现在你脑袋里想一个颜色?”“黄色。”“脑海中想到的自然界物体?”“树和花。”

 “从现在退回去,想一件过去的事情。”孩子开始描述地震时那一幕:“当时8个人,都在那里。当时,轰轰的声音,床在跳,我以为同学在玩。”

 同步入“睡”

 13时。“你还感觉到哪里累?”格桑教授继续引导着王显涛。“心累,”在青川的帐篷里,王显涛将左手握成了拳头,放在胸口上。

 “跟着我念,王、显、涛……涛、显、王……涛、显……”格桑教授闭起眼睛,一手撑着头,声音低下去。“现在,静静地听我说话,我让你回答就回答。”格桑教授低声描述着:“再继续想一棵大树,慢慢抱着大树,然后靠着大树,享受所看到的这一切。你看到一片黄灿灿的菊花,遍地都是,静静吸着花香。想一个你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放在梦想的画面里。”

 放下电话睡着了

 “你完全放松了。”格桑老师闭上眼睛,似乎也睡了过去,仿佛梦中呓语:“我会让你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去感受人间的一切快乐和痛苦。”

 “你现在非常放松,我倒数3声,立刻丢掉电话,让自己好好睡5分钟。”格桑教授突然声音又低下来了:“你需要休息,因为太疲惫了。5分钟后,你会自己醒过来。”此时,王显涛松开电话睡着了。

 几分钟后,记者在青川看到经过催眠后的王显涛的惊人变化:脸色红润,情绪非常好。王显涛高兴地说:“很喜欢和格桑老师说话。”

 教授揭秘

 这并不是格桑泽仁教授首次运用电话远程催眠,他已拥有20多起成功案例了。

 “电话催眠与平常的催眠不一样。”格桑教授介绍:不能见面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只能通过把握对方的语气,来引导当事人,了解他当下的感受。

 催眠者的思维、语言须与当事人同步。格桑教授解释说:“我刚才也进入了浅催眠状态,我感觉不到你们的存在,才能同步感觉那边孩子的呼吸、心理。”

 格桑教授说,他同时教授指导员褚东几个交流要点:说话速度要跟他一样;与他对话时,每句话都加了“太好了”、“我能行”;在一起,要说“我们”;尽量不要正面对着他,让他站在左侧,让他心里产生“我帮你”的概念;如果他说了消极的话,不要否定他,逐渐把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力量。

来源:(天府早报) 责任编辑:(华检医疗网整理)

TOP

-